“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是实现分级诊疗载体,也是对医疗资源合理进行整合的重要探索之一。目前,社会普遍认可的医联体形式有以下四类:区域医联体(也可称为“医疗集团”)、专科联盟、医共体(也称医疗共同体)和远程医疗协作。开展医联体建设,是建立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区域整体医疗资源架构,实现分级诊疗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举措。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自2007年开始启动,主旨是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主导,利用其优势资源,发展和带动成员单位,为人民健康提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院非政府医联体成员单位已达648家,医疗远程服务及预约挂号服务等优质医疗资源已辐射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自《北京市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试点指导意见》(京卫医字〔2013〕182号)下发以来,在西城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西城区卫健委)的牵头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14年与西城区共8家单位签订了综合医联体。
2017年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医联体)建设试点。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 号),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建立北京市第一批专科医联体的通知》(京卫医〔2017〕81 号),为充分发挥医联体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响应国家"健康中国"号召,落实各级指导意见,在上级部门指导下,截止到2020年12月,分别与西城区、海淀区、丰台区和房山区多家医院签订了专科医联体协议。其中妇产科专科医联体25家,内分泌科专科医联体24家,心血管内科专科医联体24家,疼痛医学科专科医联体20家。为解决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供求矛盾,充分发挥我院医联体核心医院的作用。我院通过逐步完善与各医联体单位间的绿色通道,为签约的医疗机构免费安装预约挂号系统,为危急重症患者做到预约优先,专人负责;同时根据医联体成员单位需求,以坐诊、义诊、健康咨询、讲座、病例讨论、专题培训以及远程查房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帮扶工作,帮助医联体单位开展新技术。我院不断探索、完善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就医新模式,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帮扶、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努力推进区域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改善医患体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医疗福利。
我院医联体发展建设的下一步工作重点将是医联体的实践探索与专科医联体的精准帮扶,充分发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向医联体成员输出医患体验标准管理,提升医联体成员单位的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满足群众健康需求。务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中国”战略方针,让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