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院历史
  •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时期(2000年至今)

    2020

    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  医院响应国家号召紧急组建三批共计134人的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院长书记挂帅出征,紧急驰援武汉。

    1月27日 医院成为北京市首批核酸检测机构。

    4月6日 北京大人民医院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凯旋。4月20日,医疗队结束为期14天医学观察期,医疗队实现零感染。

    6月23日 医院48个小时内改建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单日核酸检测能力超过10000份。

    9月8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誉“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并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时代楷模”、“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北京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北京高校先进党组织”等荣誉。

    2019

    1月24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获授牌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定点医院

    5月  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8月28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西配楼改造工程正式竣工,近6千平方米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正式启用。

    9月6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设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的通知》,决定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

    9月17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召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部署会开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11月22日 中国工程院第14次院士增选名单公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俊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8

    2018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的通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入选首批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并作为组长单位,致力于提升疑难急危重症医疗服务水平。

    2018年6月由中国创伤救治联盟牵头,联合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200余名专家学者组织成立国际创伤救治联盟正式成立。姜保国院长任联盟主席。

    8月13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百年历史长廊”正式揭幕。

    8月19日 首个“中国医师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举行“百年华诞百位名医”首届中国医师节义诊活动。

    9月6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成立“全国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实践教育联盟”。

    10月26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柳叶刀》杂志共同举办“临床医学研究高峰论坛”,就“临床医学研究”话题

    展开探讨和高端对话。

    11月 “创伤救治与神经再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获批的第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2月27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百年华诞系列活动之“医学人文论坛”举行。

    2017

    2017年2月21日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批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通州院区。

    2017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正式成立。“创伤救治中心”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建的第一个学科群模式,针对涉及多个学科的严重多发复合伤,充分发挥学科间的优势互补作用,有效提高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率。

    2017年4月医院配合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实施,应对医改带来的挑战,积极调整和改革医院运行机制。

    2017年4月28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复同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成立通州院区。

    2017年6月医院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安全中国,百县工程”,通过在县一级的单位开展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和人员培训,以整体提高区域内严重创伤救治水平。

    2017年7月10日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通州院区拟于2018年建成投入使用,以完善通州区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提升通州区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017年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院区西配楼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将改建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打造现代化专用应急救援保障空间。

    2016

    2016年4月我院在国际上开创性提出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的核心理念,并率先提出在综合医院建立创伤救治团队替代独立的创伤救治中心的创伤救治新模式,系统开展了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工作。

    2016年7月12日签订北京市通州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备忘录,通州区卫生计生委在该区漷县镇漷县村西建设一所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设置床位800张的医院(通州区规划建立的四个医疗中心之一),无偿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运营使用。

    2016年9月牵头成立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以进一步加快中国创伤救治的规范化进程,提高创伤救治的能力和技术水平,早日实现中国创伤救治与国际接轨。

    2016年12月28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院区主体工程结构正式封顶。北院区占地面积5.43公顷,建筑面积14万余平方米,开设800张床位,预计2019年投入使用,将进一步满足首都北部地区居民医疗需求。

    2016年姜保国主持的“中国严重创伤救治规范的建立与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5

    2015年我院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给外科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

    2015年12月18日昌平区回龙观西城区定向安置房配套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院区工程正式开工。

    2014

    2014年4月医院正式开始进行门诊药房“现代药品物流优化与再造”工程改造,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发药。

    2014年5月医院成为亚洲第二家、中国第一家通过HIMSS7级评审的医院

    2014年5月,按照北京市政府工作部署,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西城区卫生局(现西城区卫生计生委)、昌平区卫生局(现昌平区卫生计生委)共同签署了《西城区保障性住房项目昌平区回龙观配套医院建设补充协议》。

    2014年黄晓军主持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防治体系建立与应用”

    2014年郭卫主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的规范化切除及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双双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年,“德育为先 能力为重 推进临床实践教学综合改革”获得国家及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3

    2013年肿瘤科、感染病科、风湿免疫科获批国家级重点专科项目(重点专科以时间列表形式)

    2012

    2012年: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眼科、皮肤科、急诊医学科获批国家级重点专科项目

    2012年王俊教授主持的“中国肺癌微创综合诊疗体系的建立、临床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1

    2011年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胸外科、呼吸内科获批国家级重点专科项目

    2011年我院开展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

    2010

    2010年妇科、骨科、重症医学科、临床检验、临床专科护理获批国家级重点专科项目

    2009

    2009年基于网络环境的临床医学自主学习体系及其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9年妇产科学获评国家精品课程

    2008

    1月,吕厚山教授主持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1月,我院在门诊大厅安置了AED设备,成为全国首家启用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的医院。

    1月,王杉院长应邀作为卫生界代表参加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征求政府工作报告意见座谈会。

    1月,新病房楼启用暨“医院-医生-社区联手控烟行动”正式启动。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容智能化、现代化为一体的新建病房楼落成并投入使用,使医院的编制床位数达1448张,实现了医院规模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卫生部陈竺部长表示了热情关注,并写来亲笔贺信。

    4月,成立医疗美容科。

    5月12日,四川省阿坝自治州汶川县发生8.0级特大地震灾害。5月13日医院紧急组成医疗应急小分队,与北京其它8家医院组成北京市第一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共同奔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援工作。随着灾情的持续和救援工作的进行,医院共组织了七批医疗队赶赴救灾现场,抽调医疗护理骨干以及司机共计22名。同时医院紧急调配支援灾区医疗救助的急救药物、医疗设备器械和生活物资总价值累计达到一百余万元。医院职工通过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570,245.44元,上缴特殊党费346,133.00元。7月中旬医疗队结束全部灾区救援任务返京。

    6月,正式启动“构建大型公立医院资源计划(HRP)系统”项目,探索国内大型综合医院财务、业务一体化运营管理之路。

    6月9日-6月18日,肝胆外科副主任朱继业教授、血研所所长黄晓军教授、内科学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艾丽菲热3位奥运火炬手光荣完成了“和谐之旅”奥运圣火传递。

    7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局共同主持的“首都急救医学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研究”重大科技项目阶段性成果“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奥运应用正式在我院启动。

    9月,由黎晓新教授牵头并主持《眼科学》荣获2008年国家级教学精品课程,我院拥有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北京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教学医院。

    7月15日-9月20日,我院奥运志愿者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北京残运会。医院抽调精兵强将承担奥运服务任务。其中赛会志愿者共74人,城市志愿者70人和院内“一站式服务”奥运志愿者48人。

    我院赛会志愿者中服务于首都体育馆比赛场馆11人;服务于月坛羽毛球训练馆、手球训练馆8人;服务于八中艺术体操训练馆、游泳训练馆6人;服务于师大附中排球训练馆4人;服务于北京交大排球训练馆4人。此外还有8名志愿者服务于奥运中心区;14名志愿者服务于奥体中心综合诊所;其他兴奋剂检测官、司机、物理治疗师等由奥组委运动服务部统一安排调度。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奥运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发扬参与奥运、奉献奥运的志愿精神,全力以赴做好大赛医疗服务等志愿服务工作,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全体志愿者与祖国同行、为奥运添彩!


    2007

    1月,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科研年会暨中德学术论坛,德国图宾根大学医学院11名专家代表参加大会。

    2月,由北京市2008年奥运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和市建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主办“迎奥运,送健康,献爱心,人民医院为人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为奥运工程春节在岗农民工义务查体的大型活动”。

    3月,成立心脏中心,由原心脏内科、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高血压病房组成,是我院在以器官疾病组合学科,建立新的门诊就医模式方面的积极探索。同时启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爱心工程”。

    4月9日,由我院和福建教育出版社联合举办的 “纪念伍连德诞辰128周年、归国100周年仪式暨《国士无双伍连德》发行仪式”隆重举行。

    4月11日,我院举行 “‘世纪品牌 因你精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网页设计竞赛”。普外二科网页作品荣获最佳奖,眼科、放射科、纪委、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分获五项单项奖。儿科、急诊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科、妇产科、骨关节科、图书馆、病理科、党院办公室分获优秀奖。

    5月,与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共建的北京市第一家警务工作站在我院正式启用。

    7月,全面启动“文明服务缺陷管理”活动,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和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医院以缺陷管理作为切入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透视医院在医德医风、师德师风、医疗服务质量等在内的医院各项服务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管理、优化流程,最终实现医院服务质量管理的持续性改进。

    9月,由我院主持设计的“北京市西城区医疗服务共同体”正式启动,旨在明确各级区域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在疾病诊断、治疗,以及慢病和健康管理、康复、保健、妇幼计划生育和疾病预防中承担的功能任务和提供的服务范围,建立各医疗机构间功能互补关系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健康服务。我院通过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的探索,致力于医疗卫生机构职能的转变、提高医疗卫生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方便、快捷、安全、有效、低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的现实问题。

    9月,医院获批准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和“‘十一五’期间‘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我院《麻醉学》继《外科学》之后被批准成为国家级教学精品课程,我院成为北京大学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最多的临床教学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获得了教育部创新团队的称号。

    10月,“北京十大医院技术帮扶青海省医院活动”正式启动。我院和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签署协议,从临床学科建设、进修医师培训和学术交流、专家会诊等多方面进行对口支援帮扶。

    11月,中医科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

    11月,北京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印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行院务公开工作经验材料的通知》(京卫工字[2007]17号),全文印发了我院以“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为题的院务公开工作报告,向全市卫生系统推广我院院务公开经验。

    12月,医院荣获“医院人文管理荣誉奖”。


    2006

    3月,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美国哈佛大学呼吸科的知名教授Jeffrey M. Drazen应邀来我院交流访问。

    4月,王杉任院长。

    5月,举行王晶烈士铜像揭幕仪式。

    9月,陈红接任党委书记。

    9月,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凉山州医学会、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共同主办的“2006·西部医学论坛”于在凉山州首府西昌市举行。

    10月,由祝学光教授牵头并主持《外科学》荣获2006年国家级教学精品课程,实现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在这个奖项上“零”的突破。

    12月,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管理层各级领导和专家,主持召开了“2006·现代医院管理论坛”。

    12月,我院教职员工奉献爱心,募捐援助因病辍学的彝族孤残少年马秀才,把他接到北京进行脊柱侧弯矫形手术,手术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马秀才完全康复,重返家乡。

    2005

    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童眼病中心成立。

    6月,64排容积CT正式投入使用。

    9月,王杉教授主持“《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质量实时监控系统》在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研究与实践”课题获我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9月,由我院出版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创刊20周年。

    10月,外科重症监护病房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

    11月,新改造的中心手术室全面正式启用,改建后的中心手术室从原来的10个手术间增加到现在的22个手术间。

    12月,举行急诊科、创伤骨科“全国卫生系统青年文明号”授牌仪式。


    2004

    4月,举行王晶烈士骨灰安放仪式。

    4月21日至5月6日,我院发现一例SARS疑似病例,迅速启动非典防治预案,将病人及家属转入地坛医院。西城区卫生局对我院呼吸科病区进行就地检疫、隔离观察。5月6日,解除医学观察,医务人员0感染率。

    6月,新病房楼奠基。

    8月10日,北京大学器官移植中心于我院成功实施的首例心脏移植手术。

    9月,医院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八年制临床教学。

    12月,受卫生部和商务部委托,成功协办首届非洲国家医院院长研修班,共有来自25个非洲国家的30多位医院院长参加了课程学习。

    2003

    4月7日,医院第一例SARS病人确诊。

    4月24日0时,西城区人民政府对我院实施封闭隔离。

    5月13日凌晨4时15分,急诊科副主任、党支部书记丁秀兰同志不幸殉职。

    5月21日,医院整体解除隔离。

    5月27日下午15时30分,急诊科护师、共产党员王晶以身殉职。

    6月9日,医院复诊,北京市市委书记刘淇、代市长王岐山发来贺信。

    6月13日代市长王岐山来我院视察工作并慰问工作人员。

    8月,创伤骨科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青年文明号”。

    9月,普外科祝学光教授荣获全国高等院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9月,医院与北京市医保中心正式签订北京市医保A类定点医院协议。

    9月,举行丁秀兰烈士铜像揭幕暨骨灰安放仪式。

    11月,成立血管外科。

    11月29日,我院举行“贺院庆,百名专家义诊”活动,全院30多各科室的近150名专家参加义诊庆祝建院85周年。


    2002

    2月3日,我院心内科成功为一名患者植入国内首例长时程心律失常捕捉仪——植入性心电图记录器。

    7月,成立生殖医学中心。

    9月,我国首家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成立,陆道培院士任主任。

    2001

    李月东接任党委书记。

    7月15日,我院首例三胞胎试管婴儿诞生。

    9月,召开钟惠澜百年诞辰纪念大会。

    成立北京大学器官移植中心、脊柱外科。

    2000

    2月,黎晓新教授成功为在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眼部重伤的曹荣飞同志实施黄斑手术,视力恢复到0.6,新华社为此专门进行报道。

    4月30日,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正式合并,我院更名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5月20日,《人民医院》院报创刊。

    7月10日,北京大学领导来我院视察工作,并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揭牌。

    7月,我院4所校级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大学关节病研究所、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北京大学应用碎石研究所。

    7月,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紧急救治的“绿色通道”开通。

    9月,由我国雕塑家学会主席呈允贤先生雕塑并捐赠“伍连德博士铜像”落成并举行揭幕仪式。

    我院获批成为“首批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药理基地成立。

    动物实验中心竣工通过验收。


  • 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时期(1985年-1999年)

    1999
    1月,创伤骨科正式成立。
     
    伍连德、钟惠澜讲堂揭幕。
     
    10月,举行中国-加拿大医院管理研讨会。
     
    11月,眼科参加“健康列车”行动,医务人员奔赴边远地区,为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免费进行复明手术。
    1998
    吕厚山任院长。
     
    普通外科按照专业特点分为肝胆外科、胃肠外科、乳腺疾病防治中心、外科监护、微创外科等科室。
     
    近2万平方米的科教楼竣工启用, 图书馆、中心实验室、教育处、科研处、中心动物室等单位迁入科教楼。
     
    我院抗洪救灾医疗队赶赴长沙洪涝重灾灾区。
     
    10月16日,我院举行庆祝建院80周年大会。
    1997
    祝学光教授主持的“加强实践与逻辑思维,提高临床教学质量”课题荣获我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5月,医院科教楼和卫生部办公大楼奠基。
    1996
    陆道培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针灸科与理疗科合并成立针灸理疗科。
    1995
    魏丽惠接任党委书记。
     
    6月,医院第一任院长、我国检疫防疫事业先驱伍连德博士之长女伍玉玲女士来院参观。
     
    与中美合资众邦智慧计算机公司正式达成协议,全面建立我国第一个大型医院信息系统。
    1994
    医院作为北京市第二批创建的全国爱婴医院通过卫生部的评估。
     
    3月26日,通过卫生部审核,被批准为“三级甲等医院”。
    1993
    “丙型肝炎分子生物学,血清学诊断方法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急诊科诊断出陕西省忻州患者张芹为急性放射病,并在有关单位配合下,发现重大放射源钴60丢失事故。
     
    6月9日,我院召开首届职工代表大会。
     
    7月6日,新院通过国家级工程验收。
     
    8月30日,新院综合楼、制剂楼投入使用。
     
    我院招收第一位博士后科研人员。
     
    10月9日,医院七十五周年院庆庆典。
    1992

    成立乳腺疾病防治中心、外事办公室。

    1991
    4月,新医院全面投入使用,建筑面积6万余平方米,床位690张,设施先进,医疗条件获得较大的改善。
     
    医院承担北京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教学。
     
    成立中心实验室、超声影像科。
    1990
    成立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研究中心。
     
    血库从检验科独立出来,成立了输血科。
    1989
    丁东杰接任党委书记。
     
    新医院门诊楼建成。
     
    医院与德国埃森大学医院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1988
    研制成功我国首例血源性乙肝疫苗,使乙肝预防成为可能。同时陶其敏教授主持的“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研究及中间试制”项目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成立放射治疗科、医学信息科、改革办公室。
    1987
    杜嘉琪接任党委书记。
     
    何申戌主持的“液电冲击波体外破碎肾结石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立骨关节科病房、纪委办公室、老干部处。
     
    4月,新院门诊楼动工。
     
    12月,新医院病房楼竣工。
    1986
    成立亚专科,包括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心脏外科、神经外科、肾结石碎石科、计划生育科、感染免疫科。
     
    我院招收第一批临床医学应用型博士研究生。
    1985
    随北京医学院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我院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
     
    陶其敏教授主持的“血清直接点样班点分子杂交法对于HBV的检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陆道培教授主持的“异基因骨髓移植在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院研制成第一台国产冲击波碎石仪,成立临床碎石技术研究所。
     
    我院新院建设列入全国重点工程项目。
     
    成立骨肿瘤骨病研究室、老年医学科。
  • 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时期(1958年-1984年)

    1984
    成立妇科肿瘤研究室和妇科肿瘤中心、神经外科、北京医学院肝病研究所。  
     
    6月,新址位于西直门的新医院奠基。
     
    9月,新医院破土动工。
     
    我院招收第一批临床医学应用型硕士研究生。
    1983
    杜如昱任院长,医院开始实行院长负责制。
     
    医院健全完善了包括冠心病、支气管炎、溃疡病、甲亢、肾病等专业。组建急诊科、神经内科、电子显微镜实验室等专业及相应门诊。
     
    医院承担北京医学院六年制临床教学,招收第一批博士研究生。
    1982
    潘印任党委书记。
     
    4月11日,医院主楼失火,391位住院病人安全转移。火灾烧毁四层楼房屋36间,过火面积600余平方米,造成损失12万余元,医院停诊半年。西四羊肉胡同学生宿舍改为临时门诊,病房大楼拆除顶层后重新开放。
    1981
    黄萃庭任院长。
     
    成立血液病研究所,陆道培任所长,王树桐任副所长,王德炳任支部书记。
     
    8月23日,国内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于我院获得成功。
     
    成立肝病研究室,陶其敏主持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
     
    冯传汉教授、谷钰之教授、黄萃庭教授、马万森教授获批成为我院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0
    恢复医务部、护理部和门诊部。
     
    4月,北京市规划局拨地28,836平方米,于西二环路西直门南便线以南,即北礼士路一、二、三条胡同筹建新院。
    1979
    谢世良任党委书记。
     
    我院承担首批恢复高考后五年制本科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
    1978
    冯传汉任院长。
     
    我院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1977

    我院承担北京医学院二年制医士班教学。

    1976
    7月28日,唐山地震后,仅4小时后我院派出一支由马本良、王德炳带队的医疗救援队共计70人,7月31日组织了以杜如昱带队的运送伤员列车医疗队奔赴灾区。9月底返京。
     
    11月,国家计委315号文件批准我院扩建申请,扩建为一所550床位,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综合医院。
    1975

    潘印接任医院革命委员会主任。

    1973
    史玉秋接任党委书记。
     
    我院承担北京医学院三年制工农兵学员的临床教学。
     
    扩建妇产科门诊和病房。
    1971
    杨由信接任党委书记。
     
    我院恢复中断六年之久的教学工作
    1968
    为执行“6.26”指示,我院各级医护人员三分之一下放到甘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我院的业务骨干,进一步削减了我院人才力量。
    军宣队、工宣队进驻医院,成立医院革命委员会,全面主持当时医院工作。
    1966

    文化大革命开始,整个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但各项医疗工作没有中断。分科医疗受到批判,改建大内科和大外科门诊。学生停课闹革命,医院教学工作中断。

    1965
    医院响应北京市卫生局号召,向昌平县长陵、泰陵、十三陵三个公社派出农村医疗队,培训农村医士。
     
    医院进行改扩建,主楼两翼平台上加建一层,床位400张。
    1964

    1月17日,陆道培成功进行了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

    1963
    北京医学院建立附属第三医院和第四医院,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选派刘赓年、高崇基、王士俊、陈俭红等高级别医师进行支援。
     
    医院外科组建心脏外科组和外科肿瘤组。
    1962
    谢世良任院长。
     
    成立中国共产党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委员会。
     
    北京医学院成立医疗系,我院为医疗二系,谢世良任系主任,冯传汉任副系主任。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拉开了我院研究生教育的序幕。
    1961

    冯传汉被任命为主管医疗副院长,李建为主管后勤副院长。

    1960

    成立教学办公室和各科教研组。任命马万森、冯传汉、王耀云、袁承文、刘庚年分别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放射科教研组主任。

     

    4月4日,北京音乐学院发生大范围苯中毒事件,导致数百师生中毒,送往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救治。医院调集医护人员和急救物资,全力抢救中毒师生。

    1959
    医院进行改扩建,扩建主楼后两翼第三层,病床增加到367张。
     
    成立皮肤科。
    1958
    卫生部将北京人民医院划归北京医学院,为第二附属医院,开始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同时医院更名为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成立院长办公室、同位素实验室。
     
    撤销医务部。
  • 北京人民医院时期(1956年-1957年)

    1957
    卫生部派谢世良任党总支书记。
     
    钟惠澜及吴行敏调往中苏友谊医院,分别任正副院长,包括翁心植、侯宗昌、曹维霁等在内的专家队伍支援友谊医院。
    1956
    医院更名为北京人民医院。
     
    孟继懋调任积水潭医院任院长,卫生部任命吴行敏、张思齐为副院长。
     
    卫生部委托我院主持现今“阜外医院”的设计及建筑的工作。
     

    匈牙利女医生Gvesti来我院开展血液的凝血因子等检验,带动了我院血液病学的研究。




  • 中央人民医院时期(1950年-1955年)

    1955

    成立临床病理科。

    1954
    响应党中央号召,成立中医办公室,成为我院中医和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开始。成立干部门诊,建立干部病房,接受司局级干部的医疗任务。成立麻醉科。
     
    承担北京医学院临床教学任务。
    1953

    医院进行改扩建,主楼后侧两个短翼扩建了三层楼,以扩充门诊和急诊室、妇科病房、骨科病房、儿科病房、手术室和临床检验室。中部后翼扩建为营养部及库房。

    1952
    卫生部派张思齐同志任党总支书记。
     
    成立医务部、工会、儿科、血库、公费医疗办公室。
     
    外科建立了四个专业组:普通外科组、骨科组、胸外科组及泌尿外科组。
    1951

    11月,北京市组织抗美援朝手术队,中央人民医院先后派出40余名医护人员参加。第一分队由黄萃庭任队长,在长春市立第一医院开展工作。次年3月派出第二分队吴阶平任队长,吴英恺任顾问,冯传汉任医务主任。中央人民医院医疗分队先后治疗了400余名伤员。

    1950
    4月,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接管医院,更名中央人民医院。
     
    钟惠澜教授任院长、孟继懋教授任副院长。
  • 中和医院时期(1946年-1949年)

    1949

    扩建主楼前两翼。病床增加到226张。

    1948

    年底,孟继懋任副院长兼外科主任,冯传汉、黄萃庭、谷钰之任外科副主任。

    1947

    协和医院重开,林巧稚、曾宪九、冯传宜、周华康、张乃初、张安、谢毓章、张乃铮、黄宛、曹玉朴、葛秦生、刘炽明、王文斌等人去协和医院工作,邓庆曾、吴阶平、朱洪荫、张金哲等人去北平医学院工作。

    医院接收北平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

    1946
    抗战胜利后,因南京有国立中央医院,我院更名为中和医院。钟惠澜任院长,关颂韬任副院长,谢志光任医监。
     
    医院进行改扩建,于主楼两翼各加建一层病房,主楼中后翼改建大手术室两间,主楼中部半地下层开辟通道,方便门诊、急诊病人能从医院正门直接到诊室就诊。
     
    美国救济总署拨来GE牌X线机一台,随后医院又集资购200KV X线治疗机一台。
  • 北京中央医院时期(1918年-1945年)

    1944

    成立中心化验室。

    1942
    年初,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侵占北京,北京协和医院关闭,原协和医院钟惠澜、司徒展、林巧稚、关颂韬、谢元甫、谢志光、孟继懋、冯传汉等一批著名专家来我院行医执教。
     
    与此同时,吸收了多名协和医院中青年医生来院工作,如周华康、冯传汉、曾宪九、张乃初、吴阶平、马永江、李温仁、林剑朋、田雪萍等。在动荡的岁月中,我院为这些优秀的中青年医生提供了严格、严谨、严肃的医学实践锻炼,促使他们日后成为我院或其他医院的中流砥柱,这是医院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贡献之一。
     
    我院开始接收北京协和医院的学生进行临床实习,成为我院临床医学教育的开端。
     
    医院进行改组,曹汝霖任院长,钟惠澜教授任医监及内科主任。同时医院继承协和医院护理制度,成立护理部,为加强医院的护理质量、培养护理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医院改组后,修女离院,修女楼改为宿舍,礼拜堂改为开会及室内文体活动场所。
     
    林巧稚教授创建了我院妇产科。
    1920-1940

    医院开院以后,身处艰难动荡的战争岁月,中国社会经济日趋萧条,医院收支不能相抵,多次向天主教会请求援助,护理工作由修女担任。

    1918
    1月27日,北京中央医院举行开业大典,并开放供市民参观3天。开院典礼上,当时的大总统冯国璋派代表王振垚致词。
     
    【医院主楼介绍】  医院大楼是典型维多利亚式医院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面南背北,中部有前突翼,东西两端是燕尾式,北面有三个短翼。东西向长通道宽2.4米,其南侧有电梯一部和主楼梯,北侧有两处辅楼梯,有暖气及热水设备,地面铺设了亚麻地毡。
    建筑分为底层(半地下层)及其上三层。底层东端是门诊病人入口,通道南面有供200人门诊的男女候诊室及厕所和内科、妇科、口腔科,入院病人接诊室,被服室。西端是普通及特殊膳食的厨房。北面是药库、药房、急诊室及小化验室、助理员的更衣室(供35人)及食堂。
    一层有正门,其内为接待处,一边是询问台,另一边是医监室。主通道北侧为董事会议室和秘书室,南侧都是双人病房,附有配膳室、化验室、被服室。
    二层设有带卫生间的单人及双人病房。主通道北侧是手术室,附有麻醉室、消毒室、刷手室、苏醒室。
    三层东半侧全是高级单人病房,西半侧是放射科和检验科。
  • 北京中央医院筹建期(1915年-1917年)

    1917
    芝加哥《现代医院》(Modern Hospital)杂志(1917年4月号)对北京中央医院的建筑、设计和设施做了详尽介绍。
     
    【Modern Hospital刊载文章介绍】  原文于开篇语做了如下描述:“One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s that are attracting wide attention in the new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Peking,which is to be financed and controlled entirely by Chinese.The inhabitans of this ancient land are known to be very conservative,especislly in matters of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model hospital is a reminder to America that her sisiter republic across the Pacific is forging ahead.”(译文:北京中央医院作为一所完全由中国人出资和管理的现代化医院,得到了新的中华民国的广泛关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人民思想保守,在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尤甚,而这所医院的建立使美国意识到中国——她的姊妹共和国正在进步。)
     
    12月,北京中央医院落成,设有内科、外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妇科、皮科、放射科、检验科等9个科室,病床150张,其中头等病床10张,二等病床20张,三等病床120张。
    1916
    伍连德博士撰文《北京中央医院之缘起及规划》,刊于《中华医学杂志》(1916年1-2卷),详细介绍了医院的筹建过程、设计理念、建筑规划。
     
    【《北京中央医院之缘起及规划》介绍】在文章最后伍连德博士提出了对医院的希冀:“(前略)……种种设备,期臻尽美尽善,以副模范名实。吾国各界热心公益者,颇不乏人,由京提倡于先,则各人士必克接踵于后,庶几医学昌明,可与列强并架矣。”
     
    6月,北京中央医院破土动工,选址在内四区羊市大街(今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帝王庙西侧的阜城市场旧址。由美国芝加哥沙德何(Shatuck and Hussey)公司设计承建,德国雷虎(Hugo Leu)公司施工。
    1915
    伍连德博士向北洋政府建议,在首都城区建一所为老百姓服务的“现代化”医院。为此北洋政府在中央公园委员会会议室召开会议,伍连德博士、财务总长周学熙、内务总长朱启钤、外交总长曹汝林、司法总长章宗祥、国务院参事林长民、陇海铁路局局长施肇曾等官员与会。会议采纳伍连德博士建议,由财政部拨款10万元、会上集资11万元,聘请伍连德为院长,施肇曾为财务长,筹建这所医院。
     
    由于战事频繁、时局动荡,资金难以保障,伍连德博士返回家乡槟城,募捐到3万元资金。梁启超就任财务总长后,伍连德说服他提供3万元资金和每年1000元行政经费。随后施肇曾捐款5000元,伍连德捐款2500元。累计达到近30万元的建院资金,医院的建设才得以正常进行。
     
    这是中国人集资建立的第一家西医综合医院,最初定名为北京中央医院。
地   址: 医院地址(西直门院区):北京市西直门南大街11号
邮编:100044

官方APP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