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生命时报
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 孙宁玲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达27.5%,相当于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是高血压患者。比国人高血压患病率逐年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擅长伤人于无形”,许多人患病而不自知,甚至有些一经确诊即为“高危”,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不少患者“很高危”
30多岁的小李是名白领,平时没有任何不适,两年前体检发现血压达到了160/100毫米汞柱,被诊断为高血压。一开始,小李定期到医院看病拿药,能将血压维持在140/90毫米汞柱左右。后随着频繁出差,加之没有症状,小李服药开始不规律,高压有时超过160毫米汞柱,仍未在意。近期,小李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内科复查时,发现已出现心肌肥厚和肾功能恶化,属于“很高危”的情况,不仅需要使用更多药物,部分器官还出现了难以逆转的损害,治疗变得极为困难。
成年人的正常血压范围一般为收缩压90~139毫米汞柱,舒张压60~89毫米汞柱,多次测量超出140/90毫米汞柱就可界定为高血压。“基于高血压达标中心数据库目前已归档的病例统计,我国Ⅲ级高血压患者占比超过50%,高危及以上患者中,很高危者占了5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医师孙宁玲介绍,临床上,高血压的分级和危险分层可用来区分病情严重程度,具体标准如下。
Ⅰ级高血压:收缩压长期处于140~15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长期处于90~99毫米汞柱,属于轻度高血压。发病初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患者往往会在过度劳累或受凉后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Ⅱ级高血压:收缩压长期为160~179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长期为100~109毫米汞柱,属于中度高血压,常有头晕、头痛、耳鸣、胸闷等症状。Ⅲ级高血压:收缩压长期大于等于18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长期大于等于110毫米汞柱,属于重度高血压,容易造成靶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危险分层是在上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遗传、肥胖等)和病史情况划分。低危:Ⅰ级高血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Ⅰ级高血压,合并1~2个危险因素;Ⅱ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或合并1~2个危险因素。高危:Ⅰ级高血压或Ⅱ级高血压,合并3个以上危险因素,或有糖尿病、靶器官损害(例如蛋白尿、左室肥厚、颈动脉斑块或颈动脉硬化狭窄大于50%);Ⅲ级高血压,无其他危险因素。很高危:Ⅰ级高血压或Ⅱ级高血压伴有并发症;Ⅲ级高血压合并1个以上危险因素,或有并发症糖尿病、心脑肾血管病。
高血压从头伤到脚
由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世界卫生组织主持撰写的《全球高血压流行趋势综合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患者中,归因于高血压的人数最多。这说明,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高血压“滴水石穿”般的破坏力有多惊人。
高血压会显著增加罹患心脏病、脑卒中等疾病的风险,许多控制不佳的患者还合并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病,如果不进行规范综合管理,会“从头伤到脚”:伤脑,长期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缺血和细胞变性,引发脑梗死、脑出血甚至痴呆,血压越高脑卒中发生率越高,70%脑梗死都由高血压引起。伤眼,眼部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对血压波动敏感,高血压易引起眼底病变,导致视力下降,严重者会失明。伤心,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收缩时的负担加大,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导致心肌肥厚、心力衰竭,还会使心脏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严重时危及生命。伤肾,高血压让肾小球内囊压力升高,会导致肾动脉硬化,出现蛋白尿甚至慢性肾衰竭。伤腿,高血压会加重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下肢动脉管腔狭窄、闭塞,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便会出现疼痛。
高血压对全身的伤害往往悄然进行,出现明显症状时,通常已经很严重了,再加上不少人有“我还年轻,不会有病”“血压虽高,没症状可以少吃药,不能一辈子吃药”的错误认知,使得高血压管理难上加难。2017年《柳叶刀》刊登的一项研究,调查了我国170多万名35~75岁的成年人,结果发现,仅有30%的高血压患者正在接受治疗,血压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不足8%。孙宁玲介绍,门诊中,许多高危患者都是中青年人,仗着自己年轻力壮,生活方式不佳、对症状关注不够、忽视高血压危害、不认真管理血压,等到年龄大了、病情重了才后悔不已。
控好血压靠自觉
高血压的规范管理能减少并发症风险。比如,控好血压能降低35%~40%的脑卒中发生率、14%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目前,我国的高血压控制率由1991年的3%提高到16.8%左右,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心脑血管病的快速增长趋势,但与“健康中国2030”提出的期望目标仍有不小差距。
孙宁玲强调:“每一位患者都必须牢记,高血压虽然可怕,但完全可控。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首先要学会自我管理,使药物最大程度发挥疗效。”《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指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仅为51.6%,这意味着,约五成患者都没有定期测血压的习惯。“家庭血压监测是自我管理的重要一环,所有患者都需要掌握自测方法。”孙宁玲建议,家庭血压监测最好不要用水银柱式血压计,而应采用被认证合格的自动电子血压计。高血压初诊或血压不稳定的患者,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血压,早上应在起床后0.5~1小时内、吃早饭前坐位测量,测后再吃药,晚上应在睡前30分钟测。测量前不可剧烈运动,至少先静坐5分钟,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每次间隔1分钟。血压控制平稳且达标的患者,每周自测1~2天,早晚各1次。家庭血压监测时,如果平均值大于等于135/85 毫米汞柱,说明高血压或血压控制不佳,需要及时就医干预。此外,不同危险分层的患者,自我管理重点也略有差异。
低危及中危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血压。初次发现血压轻度升高(血压大于等于140/90毫米汞柱,小于160/100毫米汞柱),危险因素少于2个且未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不必过于焦虑,只要积极改善生活方式,多数人的血压会下降。建议戒烟限酒,每天吃盐不超过6克,少吃红肉,适当多吃禽肉、鱼类、谷薯类食物。每周进行不少于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每天抽出30分钟快走、慢跑、游泳、骑行、打羽毛球等,搭配2~3次深蹲、俯卧撑等抗阻训练。如果3~6个月后,血压仍持续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上,可考虑药物治疗。
高危及很高危患者。孙宁玲强调,这类患者一定要遵医嘱用药,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血压大于等于160/100毫米汞柱的患者,应立即启动降压治疗;血压在140~159/90~99毫米汞柱,危险分层为高危和很高危者,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首先,定时、定量服药,不得突然停药、换药、随意增减剂量,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其次,严格控制油和盐的摄入量,每日烹调油用量不超过25克,肾功能好的人尽量使用含钾的低钠盐,少吃榨菜、腊肉、咸鱼、腐乳、火腿等高盐食品,多吃豆类、橙子、香蕉、山药、菠菜等富含钾的食物。最后,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大会让血管过度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应做到遇事不怒、心平气和,学会通过冥想、听音乐等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情愉快。